近来,长沙,弟弟姚家瑜(左)正向哥哥姚子政介绍自己当年打扫战场时收成的毛毯。图/记者张云峰
入朝作战时需求保密,因而入朝一年多之后,兄弟俩的爸爸妈妈才得知两兄弟都在朝鲜。姚子政与姚家瑜也是在父亲寄给他们的信中,才得知互相的音讯。
“三八线”迫敌、汉江苦战、休战板门店……这些往事,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姚子政和弟弟姚家瑜记住很清楚。
姚子政96岁,姚家瑜93岁,老家在益阳。这对亲兄弟,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抗敌三年。
1949年,姚子政从其时的武汉师范大学入伍,姚家瑜在其时的长沙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参军入伍,兄弟俩加入了我国人民第四野战军。1950年10月19日,姚子政随军榜首批隐秘入朝,同年10月22日,姚家瑜随军入朝。
“Dontact!”(不要动)提到动情处,姚子政脱口喊出了这句当年喊话敌军的英语,他还能将这句话一字不差地写出来。
10月15日,在长沙的家中,回想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阅历,姚子政依然激动万分。“现在的美好日子来之不易,期望世界和平。”
“我军大获全胜时,‘Don’tact’这句英语,就响彻战场。”姚子政回想。
入朝后,姚子政地点部队在前哨迎敌。战前,部队安排兵士学习英语向敌军喊话。指挥部了解到姚子政是一名大学生,文明根底好,就安排姚子政和其他几个兵士,暂时在战地学习英语。
一份简易油印的学习手册发到了姚子政手里,里边是对敌喊话的英文用语和中文音译。姚子政记住,“Dontact”标示成“东特安克特”,“Handsup”(举起手来)标示成“喊支阿扑”等。
这些快速学习英语的“土办法”,在今日看来有些让人哑然失笑,但在战场上,却真实派上了用场。每次和敌人浴血奋战,“东特安克特”、“喊支阿扑”声就此伏彼起。
其实自愿军兵士们也清楚,自己依葫芦画瓢喊出来的“英语”不规范。“就这样的英语,听懂了的美军算是走运,乖乖地及时举手屈服,能够保命。听不懂的,傻愣愣地持枪垂死挣扎,最终遭殃的是他们自己。”叙述这些时,姚子政说,当年他用这样的“土办法”学了一年多的英语,“我的湖南塑料英语,敌人也能听懂的。”
我国自愿军来自全国各地,说起的英语也是南腔北调。由于会英语,姚子政也审过战俘。“虽然中式英语磕磕巴巴,但大多数美国士兵表明仍是能听懂。”姚子政说。
姚家瑜回想,1950年10月22日,大军乘坐绿皮火车从河南一路北上,抵达鸭绿江边的丹东。为了保密,部队只能夜间行军,鸭绿江大桥被摧毁,自愿军用木板铺在铁链上搭成浮桥快速经过。“咱们是隐秘入朝,给美军猝不及防一击,其时抓到的战俘,都不理解咱们是哪一支戎行。”
姚家瑜回想,1952年的一次战争中,他和7个战友在山坡上建造工事。12架敌机飞来,飞机的回旋扭转声、炮弹的嘶叫声、喷气机的呼啸声、地上的爆炸声交错在一起。
姚家瑜和战友藏在防空洞中,一凝结汽油弹射中防空洞窗口,熊熊大火瞬间焚烧。姚家瑜说,他左半边脸传来辣的灼烧感,一通讯员倒地无法举动,他留下来拖着通讯员撤离。“我只需一个信仰,要带着我的战友撤离”。
一条军绿色的毛毯,是姚家瑜的宝贵之物,这是打扫战场时捡到的“宝物”。时隔70年,这条毛毯仍旧保存无缺,姚家瑜偶然会拿出来来回抚摸。
姚家瑜和记者说,这是一条敌军的毛毯,是自己在打扫战场时无意间捡到的。行军交兵,兵士们都在荒山户外日子,天为被、地为铺。在冰冷的冬季,这条褴褛的毛毯是姚家瑜仅有的防寒物。“我把毯子盖在身上,拿着枪躺在地上睡觉。”
在行军途中,毛毯也破损了一些。有一次,姚家瑜与战友在朝鲜居民家邻近驻守时,一位朝鲜老奶奶自动帮他补缀,毛毯总算不漏风了。
另一件宝贵之物,是一个饭勺。姚家瑜说,有一次,兵士们在战场发现了“新物件”——一个美军抛弃的油箱,他们把油箱带回驻守营地。咱们看到这一个铝制油箱像得到了宝物相同,其间一个对金属材料比较了解的兵士,把油箱拆分做成了一把把饭勺,分给兵士们用于吃饭,处理了战场上餐具缺少的状况。
“上了战场一年多,咱们总算能跟家人通讯了。”姚子政回想,上战场是瞒着家人的,直到一年后,爸爸妈妈才从兄弟俩寄回家中的立功喜报得知,他们都上了战场。母亲忧虑着这兄弟俩,经常来到他们幼时游玩的大坝旁,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入朝三年从未见过面。”姚家瑜说,因哥哥的工作需求保密,兄弟俩从未碰头,他们只能从父亲回信中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对方状况。1953年10月姚家瑜回国,哥哥参与战后重建,直到1954年才回国。
姚子政回国后,来到弟弟姚家瑜地点部队探望,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弟弟,他拍了拍弟弟膀子:“你长高了!”这是兄弟时隔5年重逢后的榜首句话。
“3年抗美援朝,只需想到和哥哥在同一战场上保家卫国,我就更刚强、更拼命。”姚家瑜说。
再次哼起《我国人民自愿军战歌》,姚子政和姚家瑜这两位白叟,虽然有些歌词已记住不太清楚,但仍坚持唱完了整首歌曲。
上一篇:世界橡塑展手机版app v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