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展示歼-35舰载型战机参加阅兵彩排的高清照片引发了广泛讨论。这款编号为“93”的新型舰载机,可能是为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特别“刷号”展示的样机。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从这组高清图像中能够清晰辨认出多个隐身技术的细节。这一些细节不仅体现了歼-35在隐身设计方面的精进,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中国空军主力隐身战机——歼-20。
从图像中能够正常的看到,歼-35的气动布局相较于歼-20更加紧凑,其舰载应用适配也更为成熟。此外,歼-35在雷达反射控制、机体结构连续性等方面的设计,也表现出比歼-20更精细的隐身理念,尤其是在前缘襟翼、电磁放电刷和蒙皮工艺等多个细节上,歼-35追求着近乎苛刻的隐身效果,展现了中国在第五代舰载机领域的持续进步。
歼-35最显著的改进之一是其前缘襟翼的设计。与歼-20采用的“半幅式”前缘襟翼相比,歼-35采用了直通翼尖的前缘襟翼布局。这样的设计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襟翼与主翼之间的缝隙,从而避免了雷达波通过这一些缝隙产生角反射或腔体反射,显著减少了雷达波的反射。这一设计理念类似于美军F-22和F-35的隐身方案,属于典型的第二代隐身战机风格,逐渐增强了歼-35的雷达隐身性能。
其次,歼-35在电磁放电刷的设计上也进行了创新。歼-20所采用的圆柱状外凸放电刷虽然能够有效释放机体静电,但其突出于机身的形态却容易成为雷达波的反射源。相比之下,歼-35则采用了贴片式放电刷设计,这种设计紧贴翼尖表面,使其更加一体化,减少了雷达波反射的面积。尽管这一改进对隐身性能的提升看似微小,但对于舰载机而言,尤其是在航母起降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这一细节无疑显得很重要。
此外,歼-35在蒙皮工艺上的进步也颇为显著。与歼-20早期机型表面显而易见的铆钉和拼接缝隙不同,歼-35的表面处理异常平整,几乎看不见任何螺钉或铆钉的痕迹。这一设计使得歼-35的表面基本上没有任何金属缝隙、凹点或边缘,使得雷达波难以产生反射,逐渐增强了隐身能力。这一制造工艺的改进表明中国在隐身战机的设计与制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体现了航空工业的进步。
更为令人注目的是,歼-35舰载型配备了全向红外光电探测系统(EOTS)。这一系统类似于美制F-35机头下方的“神盾之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360度全方位的态势感知,具备红外搜索、目标跟踪、激光指示等多种能力。EOTS的加入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歼-35的目标探测能力,还标志着歼-35的航电系统已确定进入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改进让歼-35的综合作战能力更加全面,具备了更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
从战术角度来看,歼-35作为中国海军未来航母编队的主力隐身舰载机,其优异的隐身性能将大大增强舰队的防区外打击能力,提升航母战斗群的突防能力。虽然歼-35的研发起步稍晚于美军的F-35C,但通过吸收多型五代机的技术优势,并结合国产工业体系的高效整合,歼-35已经实现了“后发先至”的技术突破。尤其是在航母平台日益重视隐身作战、电子战以及多机协同作战的未来趋势下,歼-35凭借更轻的机体结构、更高的信息化水平以及更加优越的雷达隐身特性,将有几率会成为亚洲最先进的舰载隐身战机。
总体而言,歼-35的曝光展示了中国第五代舰载战机在技术细节上的精益求精,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在隐身技术方面的持续突破。从“能飞”到“能战”,再到“能隐”,歼-35的进步标志着中国海军即将进入三航母时代,其空中力量将更强大。在未来的印太海空博弈中,歼-35的隐身优势和技术水平将成为改变区域空中力量对比的重要变量。